首页 资讯 正文

青海加牙藏毯:从非遗工坊到世界展台的传承与创新

体育正文 239 0

青海加牙藏毯:从非遗工坊到世界展台的传承与创新

青海加牙藏毯:从非遗工坊到世界展台的传承与创新

贾开午 中(zhōng)青在线记者 温维娜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加牙村的一家织毯(zhītǎn)工坊里,加牙藏毯(cángtǎn)非遗传承人杨永良熟练地绕线、切线,再用铁耙“啪啪”拍打,让新织的部分保持紧实(jǐnshí)。 杨永良正在编织的,是一名北京的客人给父亲祝寿(zhùshòu)定制的一块“洪福齐天(hóngfúqítiān)”藏毯——16只红色的蝙蝠在靛蓝的祥云中昂首展翅,寓意(yùyì)“福泽绵延”。 杨永良和他编织的“洪福齐天”加牙藏毯。(受访者(shòufǎngzhě)供图) 青海是藏毯的(de)(de)故乡,藏毯更是青海的文化名片。作为(zuòwéi)国家级(guójiāj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现在仍住在出生的加牙村,不过,如今的他不仅是加牙村的“织梦者”,更深度参与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中。 杨永良始终牢记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调研时对(duì)他的(de)勉励:“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他将祖辈七代相传的“八字扣”编织法带入企业研发环节(huánjié),推动(tuīdòng)加牙藏毯从家庭作坊走向规模化生产。 加牙藏毯,是加牙村出产的(de)藏毯。这个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qū)的小村庄,靠近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niánjiān),塔尔寺扩建,为(wèi)供应寺院装饰及僧人们诵经的坐垫,藏毯便在塔尔寺附近的加牙村应运而生。 300多年前,杨永良的祖辈在这里开始织毯,鼎盛时期,家家(jiājiā)都在织毯,到他这辈已是第七代(dìqīdài)。 2006年(nián),加牙藏族织毯技艺(jìy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杨永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代表性(dàibiǎoxìng)传承人。 杨永良的(de)(de)加牙藏毯,坚持着父辈传承下来的工艺流程:选毛、捻线、挂线、染线、上经线、挽橧、锁边、打须,然后开织,编织(biānzhī)完成后,还(hái)需要经过刮平、修投沟等17道(dào)工序,全部纯手工完成。加牙藏毯使用的是八字(bāzì)扣编织法,就像把一根根纬线栽种在经线上,织毯的匠人也被称为“栽毛匠”。杨永良介绍,他编织的这张“洪福齐天”加牙藏毯,有120道密度,一平方米至少(zhìshǎo)要有10万个“八字扣”,前后织了近2个月。 红绿色为主的(de)松鹤延年,威武的猛虎下山,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盛开的玫瑰、海棠、牡丹,梅兰竹菊、琴棋书画、藏八宝、回字纹……在(zài)杨永良的手下(shǒuxià),一幅幅构图巧妙、色调和谐的美好图景,徐徐(xúxú)展开。 在(zài)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杨永良还担任了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他的作品常代表公司在各类非遗展会(zhǎnhuì)、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成为青海藏毯产业的“文化名片”,也(yě)让更多人看到(kàndào)了非遗传承的活力。 藏毯(cángtǎn)展架起“丝路桥梁” 6月25日至29日,2025青海(国际)藏毯展览会(以下简称:藏毯展)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场自2004年举办的展会,已走过20余年的历程(lìchéng),不仅成为一个交易平台,也成为文化交流窗口(chuāngkǒu)。据统计,藏毯展已累计(lěijì)吸引全球(quánqiú)超5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生产商、20万家采购商(cǎigòushāng)参展,交易总额超14亿美元。 展会上,杨永良带着他(tā)的诸多作品亮相,与来自(láizì)全球的手工地毯参展商同台对话。他的织毯场景被镜头记录,他的工艺故事被写进展陈(chén)手册,他的作品更成为青海藏毯“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2025青海(国际)藏毯(cángtǎn)展览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中国藏毯协会副秘书长罗世伟介绍,今年的藏毯展有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伊朗、印度、土耳其6个国家的69家地毯商和来自国内10余个(yúgè)地区(dìqū)的111家地毯商报名参展(cānzhǎn)。 伊朗客商Nasser已连续14年参展,他说:“西宁的(de)藏毯展不仅(bùjǐn)是地毯销售的平台(píngtái),更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将大美青海、夏都西宁推向世界的平台。” 青海省商务厅(shāngwùtīng)有关负责人(fùzérén)表示,通过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青海藏毯产业从传统作坊升级为智能化工厂,现在还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其(qí)产品从最初的少量品种发展到28个系列、160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图案,一个集研发、设计、生产、展销为一体的藏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xíngchéng)。2024年(nián),青海省地毯及纺织材料的铺地制品出口达1亿元,出口扩大(kuòdà)到27个国家和地区。 为进一步推动青海(qīnghǎi)地毯产业的发展,打造(dǎzào)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响亮品牌,在藏毯展期间,位于西宁综合保税区的世界地毯集散中心落成(luòchéng),旨在为全球地毯行业企业打造保税仓储、展览展示、电商销售、货运物流等(děng)综合服务平台。 世界地毯集散中心精品馆。(受访者(shòufǎngzhě)供图) “这里(zhèlǐ)不仅是世界精品地毯艺术空间,更是集跨境供应链服务和数字化营销于一体的地毯展示(zhǎnshì)交易中心。”世界地毯集散中心共建单位青海大赤兔宝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冲介绍,借助数字化技术,青海藏毯产业实现了从传统手工(shǒugōng)制作到现代化(xiàndàihuà)生产的转型升级。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能(néng)精准(jīngzhǔn)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与生产流程;利用电商平台,青海藏毯突破地域限制,将产品推向全球(quánqiú)市场,开展跨境订购,吸引了更多(duō)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时,数字化营销手段如直播带货、虚拟展厅等,也为藏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huólì),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在数字化的助力下,开展创新设计、创新营销,青海藏毯产业正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fāngxiàng)发展,也让非(fēi)遗走进全球消费者的生活。 在集散中心的展厅(zhǎntīng),加牙藏毯的织机被放在一个醒目的位置,作为青海藏毯技艺的活态(huótài)展示,供用户进行编织体验。 如今,杨永良(yángyǒngliáng)还在青海睿英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担任专家团顾问和大师课讲员,以职业教育的方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杨永良说:“订单一直有,就不会失传(shīchuán)。”杨永良还为愿意学习加牙藏毯的人提供食宿,“把毯子好好做精了,让(ràng)加牙村的藏毯被更(gèng)多人知晓,我就很(hěn)知足了!” 从加牙村的农家小院到全球展台,传统藏毯正以(zhèngyǐ)新姿态“破圈”:有的融入现代家居设计,成为(chéngwéi)客厅里的艺术装置;有的嵌入非遗体验区,游客可亲手编织迷你藏毯;还有(háiyǒu)的被(bèi)博物馆收藏,成为研究丝路文化的“活化石”。 来源(láiyuán):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青海加牙藏毯:从非遗工坊到世界展台的传承与创新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